专 业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8455新葡萄娱集团am(中国)有限公司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前 言
《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是非工程测量专业(包括建筑工程、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综合实训,要真正实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职业教育目的,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提高综合应用测量知识与技能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真正达到实训目的,加强过程控制与考核,特编制本手册。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学院有关领导和本系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与欠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0年5月
一、实训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是在非工程测量专业(包括建筑工程、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学生在完成《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学习后,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强化动手操作能力而安排的一次综合教学实习,它是非工程测量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常规光学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的操作与使用方法;对精密测量仪器如电子经纬仪、全站仪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掌握测定与测设的基本方法;并应用这些知识完成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和简单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加强“测、绘、算”的基本功训练。
(二)能力目标
掌握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过程及要领;能完成简单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
(三)德育目标
通过实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1、仪器检校
DS3水准仪和DJ6经纬仪在教师指导下检校。
2、地形图测绘
图根水准测量;图根导线测量;1:500地形图的测绘:展点、测图、检查、拼接和整饰。
3、建筑施工测量
建筑物放样、轴线投测和高程传递。
四、实训时间安排
实 训 时 间 安 排
序号 |
内 容 |
时间(日) |
备 注 |
1 |
布置实训任务,踏勘选点,仪器检校 |
1.0 |
|
2 |
水准测量及闭合差的计算 |
1.5 |
|
3 |
经纬仪导线测量与计算 |
2.5 |
|
4 |
大比例尺地形测量 |
2.5 |
|
5 |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
1.5 |
|
6 |
实习总结和报告撰写 |
1.0 |
|
7 |
合计 |
10 |
|
五、实训成果要求
1. 仪器检验与校正记录;
2. 经纬仪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
3. 水准测量记录及平差计算表;
4. 测绘的地形图;
5.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记录计算表;
6. 个人实训小结。
六、实训成绩评定
实训成绩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入学生成绩册。评分标准依据为:
1. 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小组上交资料(1:500地形图)及个人上交的资料(外业记录表格、内业计算表格及成果);
3. 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实训态度、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仪器等表现;
4. 答辩及实训小结。
考核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一旦发现按实习成绩不及格处理,并不给补考机会。最后的实习成绩将根据以上要求情况综合评定,成绩等级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划分。
七、大纲说明
1.本大纲适用于高职三年制非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使用。
2.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前要召开动员会,使学生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训中辅导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切实达到实训目的。
3.实训按实训表现、实训报告、实训成果等几项严格考核。
一、 准备工作
1. 思想动员
由于建筑测量工程实训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它将必然涉及本课程的所有内容和所有仪器,加上实训时间集中、劳动强度大,且多属重复性操作,故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实训效果,甚至发生仪器事故。因此,在实训前进行“实训动员”,阐明实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实训任务和技术要求;同时,向学生宣布实训计划日程、分组名单及借用仪器方法,使学生在实训中思路清晰、勤于思考、团结互助、相互配合,以保证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2. 仪器与工具
各组配备:
1、J6经纬仪1套 2、DS3水准仪1套 3、小平板1块
4、塔尺1对 5、水准尺1对 6、尺垫一对
7、测钎一串 8 、50米钢尺一把 9、计算器1个
10、工具兜1个 11、花杆及架 2个 12、小架2个
13、图例1本 14、1个展点器 1:1千 15、胶带纸1卷
16、铅笔1根 17、橡皮1个 8、大白纸半张
19、木桩10个左右 20、油漆1桶 21、斧子1把
22、聚脂薄膜1张 23、记录纸(本) 24、本夹一个
25、水泥钉子10个左右 26、量角器、比例尺、卡规各1
3. 场地准备
选择一处200m×300m既有地物又有地形起伏,又便于工程放样的场地。
4. 人员组织
以班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7-10人,设组长1人,负责全组实训的安排与管理,小组成员在实训中必须密切配合,团结互助,主动工作以便按时保质完成实训任务。
二、 实训内容
一、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测图比例尺选用1:500,等高距视地面起伏情况取1m,测区面积150m×150m。
1. 平面控制测量
1) 平面控制测量外业
A) 选点并建立标志
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每小组选取6~8个导线点,构成闭合导线。若测区中有高级控制点,则以高级控制点为起算数据;若测区中无高级控制点,可假设一点的坐标,用罗盘仪测一边的磁方位角作为起算数据。点位选好之后,用准备好的木桩或小钉在选好的点位上作标志,并画好草图,标注点号。
B) 测转折角
在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对图根导线,用DJ6经纬仪测一测回。若盘左、盘右测得的角值不超过±36",则取其平均值。
C) 导线边长测量
用检定过的30m或50m钢尺,采用往返丈量的方法依次量出每条导线边的边长,要求各导线边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3000。
2) 平面控制测量的内业计算
计算之前,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计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然后绘制计算略图,并把边长、转折角、起始边方位角及已知点坐标等计算数据注在图上相应位置。
A)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及调整


若
调整闭合差,并计算出调整后的角度。
B) 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据标注的点号,判断转折角是左角还是右角,采用下列公式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C) 坐标增量的计算与调整
据已推算出的坐标方位角及相应边的边长,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及坐标增量的闭合差。
,
由ƒx,ƒy计算出导线全长闭合差
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若
,计算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求出改正后各导线边的坐标增量值。
D) 导线点的坐标计算。
根据导线起始点坐标,若无可假设为(500,500),推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 高程控制测量
1) 高程控制测量外业
以平面控制点作为高程控制点,按等外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 高程控制测量内业
首先检查野外观测手簿,计算各点间高差,经检核无误,计算高差闭合差 ƒh,高差闭合差允许值为:
(mm) (平地)
(mm) (山地)
若
,则调整高差闭合差,最后根据已知点高程(若无,可假设1点高程为100m),计算出各点的高程。
3. 地形图测绘
1) 展绘控制点
在图纸上精确地绘制坐标格网后,根据控制点的坐标确定其位置。要求:各方格网的交点在同一直线上,其偏离值不超过0.2mm;小方格的边长与对角线长不超过0.2mm、0.3mm;图上相邻两控制点之间的长度与实际两点之间长度相差不超过0.3mm。
2) 地形图测绘
地形图测绘方法有多种,下面以经纬仪测图为例说明。
将经纬仪安置在控制点上,测出碎部点方向和已知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再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出测站点至碎部点之间的平距及碎部点的高程;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按照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勾绘地形图。
三、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1, 建筑物放样
根据已有的控制点坐标和建筑物的设计坐标,采用极坐标法放样(经纬仪和钢尺)建筑物。
2, 利用两台经纬仪模拟轴线投测。
3, 利用水准仪和钢尺完成高程传递。
四、 测量记录要求
1. 各项记录源于测量进行中,边测边记入手簿,不可用另外的纸记录,然后再进行腾抄。
2. 记录字体要端正、整洁,不得潦草。
3. 记录手簿中规定应填写之项目,不得留有空白。
4. 记录者听到观测读数后,应向观测员回报一遍,以免听错、记错。
5. 记录数字如有错误,不准用橡皮擦拭、重笔涂改。应以一横线划去,而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并在备注内说明错误原因;或把整组数以一斜线划去,移填于后面的格子。
6. 记录数字表示观测精度。如水准尺读数,准确到毫米,应记1.320米,不要记1.32米。
五、 实训注意事项
测量仪器属于精密、贵重仪器,损坏或丢失仪器工具,不但造成学校和个人的经济损失,还将影响今后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实训时注意爱护仪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现将各种仪器的使用、维护常识,分述如下:
(一)经纬仪、水准仪等主要仪器
1. 借领仪器时必须检查
1) 仪器箱盖是否关牢、锁好;
2) 背带、提手是否结实、牢固;
3) 脚架与仪器是否相配,脚架各部分是否完好,其它测量器材和附件是否齐全。
2. 打开仪器箱时应注意:
1) 仪器箱应平放在地面上或平台上才能打开,不要托在手上或抱在怀里打开箱子,以免将仪器摔坏;
2) 开箱后,未取出仪器前,要注意仪器在箱内各部分安放位置与方向,以免用毕装箱时,因安放位置不正确而损坏仪器。
3. 自箱内取出仪器时应注意:
1) 不论何种仪器,在取出前,应先松制动螺旋,以免取出时,因强行扭转而损坏制、微动装置,甚至损坏轴条;
2) 自箱内取出仪器时,应用两只手同时分别握住基座部分和照准部分,轻拿轻放,不要用一只手抓仪器;
3) 取出仪器或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触摸仪器目镜、物镜,以免玷污,影响成像质量,绝对不允许用手指或手帕等物去擦拭仪器的目镜、物镜等光学部分;
4) 自箱内取仪器后,要立即将仪器箱盖好,以免砂土杂草等进入箱内,还要防止搬动仪器时丢失附件,箱锁和钥匙一定要注意保管;
5) 仪器箱多为薄木板或薄铁皮制成,不能承重,因此不要蹬、坐仪器箱,以免仪器箱受压、变形或损坏。
4. 架设仪器时应注意:
1) 伸缩式脚架三条腿抽出后,要把固定螺丝拧紧,防止因螺旋未拧紧而造成架腿自行收缩而摔坏仪器;
2) 架设脚架时,三条腿分开的跨度要适中。并得太靠拢,容易被碰倒;分得太开,又容易滑开,都易造成事故。若在斜坡地上架设仪器,应使两条腿在坡下(可稍放长),另一条腿在坡上(可稍缩短),这样比较稳当;如在光滑地面(如水泥地、柏油路上)架设仪器,要采取安全措施,可用细绳把三条腿互相拉住,以防止脚架滑动摔坏仪器。
5. 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到:
1) 防止烈日曝晒,防止雨淋;
2) 在任何时候,仪器旁必须有人看护;
3) 操作仪器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捷、准确,用力过大或动作太猛,都会造成对仪器的损伤
4) 若仪器的某部出现故障时,切勿强力扳动,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指导教师,设法查明原因,及时进行维修;
5) 装箱前,要放松各部制动螺旋,装入箱内后,箱盖先试盖一次,在确认仪器位置正确后,再将各部制动螺旋略微拧紧,防止仪器在箱内自由转动,而损坏某些部件;
6) 清点箱内附件如有缺少,应立即寻找,然后将仪器箱关紧、锁好;
7) 使用经纬仪时,必须拧紧基座上的轴座螺旋,以免照准部脱出摔坏。
6. 仪器搬站时应注意:
1) 在平坦地区短距离搬站时,先检查中心连接螺旋,一定要上紧。微松照准部制动螺旋,既使万一被碰撞时,可稍转动,望远镜应直立向下安放,然后将脚架收拢,一手抱脚架,一手托住仪器照准部,尽量保持仪器直立状态搬迁,严禁将仪器扛在肩上迁移;
2) 长距离或在通行不便的地区迁站,应将仪器装入箱内再搬迁;
3) 每次迁站,都要清点所有仪器、附件、器具等,防止丢失。
(二)其它仪器和工具:
1. 小平板的板面应多加保护,不准在上面乱刻乱写或钉上图钉,不允许利用图板当桌面或堆放杂物。
2. 钢尺性脆易断,使用时要倍加小心,不要在地面上往返拖拽,防止尺面刻划磨损;尺子拉伸在地面上时,严禁行人脚踏,以及各种车辆辗压;拉紧钢尺前,需注意钢尺是否扭结,以防拉断;尺子用毕收卷时,应慢慢顺序卷入,同时用布擦去尘土。
皮尺强度较小,不宜过于用力,以伸直为宜,皮尺如被水浸,应立即凉干。
3. 各种标尺(水准尺、地形尺),不要随意往树上、墙上立靠,以防倒下摔断;标尺如平放地面时,不要让尺面向下,更不准用标尺垫坐或用来抬东西。
4. 标尺、花杆、三脚架上的泥土,应随时擦净,如着水,应随时擦干,以免油漆脱落。
一、 带队(指导)教师的职责与要求
1. 执行实训大纲,实训计划,提前认真准备,完成实训工作任务。
2. 实训前指导学生进行思想、组织、物质准备工作。
3. 带队(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抓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与安全,以保证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实训期间应深入实训一线指导学生实训,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查学生实训态度,掌握实训进度,进行日常考核;向学生提出问题,了解实训效果;组织专题技术讨论,进行现场直观教学活动等。
5. 实训过程中,要做好学生考勤,做好日常检查记录(见附表,包括学生不良现象、违纪情况、共性的实训问题、教育和解决的过程与效果等),加强过程控制。
6. 实训结束前进行必要的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审阅实训报告,综合评定实训成绩;写出简要评语。最后上交学生成绩,搞好实训小结。
7. 广泛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 学生实训须知
1. 实训期间,学生必须听从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安排,按照实训大纲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的规定完成实训任务。
2. 每个学生必须自始自终参加各项工作,不得无故缺勤。实训期间,一般不准事假,由各组长严格考勤,指导教师监督,学生不得迟到早退。
3. 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发扬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勤奋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顽强战斗的作风。
4. 爱护仪器、工具,避免发生人身、仪器设备事故,每天出工、收工要求集体行动。
5. 每项实训工作前,应认真阅读实训指导书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工作时要严肃认真,不得开玩笑或随意取闹。
6. 外业记录成果组内可以转抄,内业计算、成果整理必须独立完成(地形图每组至少一套成果)。
7. 各组长职责:负责领借、保管和归还本组仪器、工具;负责本组的实训工作组织、计划和人员分工,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既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保证实训任务的完成。
三、 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1. 学生必须完成实训要求的全部任务,写好实训报告,方可参加考核。
2. 实训成绩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分制评定,主要对成绩突出和表现极差的加注评语。
3. 部分项目考核可灵活采取笔试、口试、答辩和实操等多种形式,对照大纲与任务要求给予成绩评定。
4. 平分标准
(1) 完成工作量30%;
(2) 成果的规范、整洁程度20%;
(3) 实训态度纪律10%;
(4) 仪器操作20%;
(5) 出勤20%。
5.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给予不及格。
(1) 经综合评定,分值在60分以下者;
(2) 因病因事缺席累计时间达实训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 无故旷工累计一天及以上者
(4) 在实训期间,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者;
(5) 经教育仍不服从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者。
一 测量仪器和工具
1、从测量仪器室领借的仪器、工具清单(注明编号):
2、测量仪器的检校情况(主要是仪器问题):
二 控制测量
(一)钢尺量距记录计算表
精度要求:K≤1/3000
日期 天气 测量 记录 |
测线 |
分段丈量长度(m) |
总长度(m) |
平均长度(m) |
精度 |
备注 |
整尺段(nl) |
零尺段(l)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
往 |
|
|
|
|
|
|
返 |
|
|
|
(二)水平角测量手簿
日期 天气 测量 记录 |
测站 |
竖盘
位置 |
测点 |
水平度盘读数
(°′″) |
半测回水平角值
(°′″) |
一测回水平角值
(°′″) |
备注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左 |
|
|
|
|
|
|
|
右 |
|
|
|
|
|
|
|
|
(三)经纬仪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号 |
实测内角(°′″) |
角度改正数(″) |
改正后内角(°′″) |
坐标方位角(°′″) |
边长D(m) |
坐标增量计算值(m) |
改正后增量值(m) |
坐标值(m) |
点号 |
|
△xi(i+1) |
△yi(i+1) |
△xi(i+1) |
△yi(i+1) |
x |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号 |
实测内角(°′″) |
角度改正数(″) |
改正后内角(°′″) |
坐标方位角(°′″) |
边长D(m) |
坐标增量计算值(m) |
改正后增量值(m) |
坐标值(m) |
点号 |
|
△xi(i+1) |
△yi(i+1) |
△xi(i+1) |
△yi(i+1) |
x |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水准测量手簿
日期 天气 测量 记录 |
|
测站 |
测点 |
后视读数(m) |
前视读数(m) |
高差(m) |
高程(m)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校核 |
|
|
|
|
|
(五)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测站 |
水准路线长Li(m) |
测站数ni(m) |
实测高差(m) |
高差改正值Ci(m) |
改正后高差(m) |
改正后高程(m) |
备注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
8 |
|
|
|
|
|
|
|
|
9 |
|
|
|
|
|
|
|
|
10 |
|
|
|
|
|
|
|
|
11 |
|
|
|
|
|
|
|
|
12 |
|
|
|
|
|
|
|
|
13 |
|
|
|
|
|
|
|
|
14 |
|
|
|
|
|
|
|
|
15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地形测量手簿
日期 天气 观测 记录 计算 |
测站 |
测点 |
尺间隔L(m) |
竖直角α
(°′″) |
高差h(m) |
水平距离d(m) |
高程(m)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个人实训小结
(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和要求、任务、主要内容及过程、成果或结论、收获体会等)
综合成绩评定:
评 定 项 目 |
评分标准 |
得分 |
提
交
成
果
(50%)
|
完成工作量(30%) |
90~100% |
20~30 |
|
60%~90% |
0~20 |
60%以下 |
0 |
规范、整洁程度(20%) |
字迹工整、图面整洁,表达规范 |
18~20 |
|
字迹欠工整、表达欠规范 |
6~18 |
字迹潦草、图面混乱 |
6分以下 |
平
时
成
绩
(50%)
|
实训态度及纪律(10%) |
态度端正,实训认真,模范遵守纪律 |
10 |
|
表现一般,无违纪现象 |
5~10 |
有违纪现象 |
0~5 |
仪器操作(20%) |
熟练 |
15~20 |
|
基本熟练 |
10~15 |
不熟练 |
0~10 |
出 勤(20%) |
全勤 |
20 |
|
缺勤两次及以下 |
10~15 |
缺勤两次以上 |
0 |
总
评 |
教师签字
审核人 |
备
注 |
成绩考核标准 |
优:得分90分或以上
良:得分76分或以上
及格:得分60分或以上
不及格:得分60分以下 |
|
|
|
|
|
|
一、学生考勤 |
日期
姓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日常考核记录(包括学生不良现象、违纪情况、共性的实训问题、教育和解决的过程与效果、学生突出表现等) |
|
三、实训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