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实验中心>>实验教学与研究>>正文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讲义及报告
来源:本站    作者:实验中心     时间: 2015-03-13 18:48

 

 

 

 

 

 

 

 

 

 

 

 

 

 

                

                

                

指导教师            

 

 

 

 

 

 

 

 

 

 

8455新葡萄娱集团am(中国)有限公司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数字化测图技术综合实训内容,真正达到实训目的,加强过程控制与考核,特编制本手册。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学院有关领导和本系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与欠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大纲. 3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训任务书. 5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训指导书. 8

实践教学管理规定. 16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报告. 20

考核与成绩评定表. 10

实训日常考核记录. 11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大纲

一、实训的性质与任务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是在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在完成《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理论学习后,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加强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安排的一次综合教学实习,它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全站仪测量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能进行各种实际的测量工作,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全站仪的操作与使用方法,掌握全站仪在各种实际测量工作中的应用,了解数字测图的基本要求和成图过程,加强本专业“测、绘、算”的基本功训练。

(二)能力目标

掌握全站仪实际应用的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问题,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方法和数字成图软件的使用。

(三)德育目标

通过实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1.       控制测量(二级导线及四等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要求:掌握控制测量踏勘选点埋石,外业观测,内业计算的全部工作。

2.       熟练掌握全站仪的使用

3.       了解数字测图的基本要求和成图过程

4.       数据采集

要求:掌握全站仪数据采集的操作和外业草图的绘制。

5.       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方法和数字成图软件的使用

四、大纲说明

1.本大纲适用于高职高专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使用。

2.《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训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前要召开动员会,使学生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训中辅导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切实达到实训目的。

3.综合实训成绩按实训表现、实训报告、实训成果等几项严格考核。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训指导书

一、    准备工作

1.   思想动员

由于《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训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它将必然涉及本课程的所有内容,同时全站仪属于精密仪器,价格昂贵,加上实训时间集中、劳动强度大,且多属重复性操作,故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实训效果,甚至发生仪器事故。因此,在实训前进行“实训动员”,阐明实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实训任务和技术要求;同时,向学生宣布实训计划日程、分组名单及借用仪器方法,使学生在实训中思路清晰、勤于思考、团结互助、相互配合,以保证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2.   仪器与工具

各组配备下列仪器工具:

NTS302(RTS-538)全站仪(包括电池2块、充电器)1台,棱镜2套(箱),脚架3个,棱镜杆1根,2m钢卷尺1个,工具包1个,记录板1块。

各组应自备计算器 1个,小伞1把。

导线测量 手簿 、导线计算表、间接高程计算表、图纸等耗材由指导教师造表统一领取。

场地准备:

校本部及南校区,充分利用已有控制成果,同时其地形及其范围足以满足实习需要。

3.   人员组织

以班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设组长1人,负责全组实训的安排与管理,小组成员在实训中必须密切配合,团结互助,主动工作以便按时保质完成实训任务。

二、    技术要求

实习参照《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和《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的技术要求进行。

(一)          一般规定

1.   测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为0.5 m

2.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图上 ± 0.5mm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应不超过图上 ± 0.4mm

3.   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 0.15m

(二)          图根控制测量

1.   平面控制测量

在测区内进行踏勘、设计、选点,宜在高级点间布设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一般不超过两次附合。

当测区内无高级控制点时,应与测区外已知点连测,或假定一点坐标及一边坐标方位角作为起算数据。

图根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要方便安置仪器、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和测距、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的地方。要避免选在道路中间。

图根点选定后,应立即打桩并在桩顶钉一小钉或划“ +”作为标志;或用油漆在地上画“⊕”作为标志并编号。编号可用四位数,如23组选的8号点,编号可为2308

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比例尺

附合导线长度 / m

平均边长/m

导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DJ6

方位角闭合差

1∶500

900

80

≤ 1/4000

1

n 为测站数。测距:单程观测1测回,读数较差10mm

因地形限制 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成支导线。支导线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 450 m ,最大边长不超过 160 m 。边长可 单程观测 1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连测两个已知方向,观测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不应超过±40;其它站水平角观测一测回。

图根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计算方法可查阅教材有关章节。计算时角值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厘米。

2.   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点高程可用图根水准或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实习采用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

当测区内无已知水准点时,可与测区附近已知水准点进行高程连测。连测时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往返测,其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不超过 mm L 为路线长度,以 km 计)。也 可假定一点高程,成为独立高程系统。

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测距要求同图根导线。

中丝法测回数 DJ6

竖角较差、指标差较差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 m

附和路线或环线 高差闭合差 / mm

对向观测 1

≤ 25″

≤ 0.4×S

S为改正后的斜距(km),D为测距边边长(km)。仪器高和棱镜中心高应准确量至毫米。

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

(三)          碎部测量

1.   准备工作

将控制点、图根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值抄录在成果表上备用。

每日施测前,应对数据采集软件进行试运行检查,对输入的控制点成果数据需显示检查。

2.   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实习采用全站仪加掌上电脑的数字测图方法。成图软件采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系统。

碎部点坐标测量采用极坐标法,也可采用量距法和交会法等,碎部点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设站时,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5 mm ,照准一图根点作为起始方向,观测另一图根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 检查另一图根点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 0.1m

每站测图过程中,应经常归零检查,归零差不应大于4′。仪器高和棱镜中心高应量记至毫米。

采集数据时,角度应读记至秒,距离应读记至毫米。测距最大长度为300m。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间距为15m,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1.5倍。高程注记点应注至厘米。

地形较复杂的地方,应在采集数据的现场,实时绘制草图。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若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情况修改草图。若数据记录有错误,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但严禁修改观测数据,否则须返工重测。对错漏数据要及时补测,超限的数据应重测。

数据文件应及时存盘并备份。

3.   测量内容及取舍

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

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房屋应逐个表示,临时性房屋可舍去。

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 ,简单房屋小于0.6mm 时,可用直线连接。

校园内道路应将车行道、人行道按实际记位置测绘。其他道路按内部道路绘出。

沿道路两侧排列的以及其它成行的树木均用“行树”符号表示。符号间距视具体情况可放大或缩小。

电线杆位置应实测,可不连线,但应绘出电线连线方向。

架空的、地面上的管道均应实测,并注记传输物质的名称。地下管线检修井、消防栓应测绘表示。

沟渠在图上宽度小于 1mm 的用单线表示并注明流向。

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2mm 用陡坎符号表示。当坡、坎比高小于0.25m 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 时,可不表示。

各项地理名称注记位置应适当,无遗漏。居民地、道路、单位名称和房屋栋号应正确注记。

其它地物参照“规范”和“图式”合理取舍。

(四)          数字地形图编辑和输出

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并在人机交互方式下进行地形图编辑,生成数字地形图图形文件。在绘图仪上输出 1500 地形图。

(五)          成图质量检查

对成图图面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检查方法为室内检查、实地巡视检查及设站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错误和遗漏应予以纠正和补测。

三、    上交资料

1.   实习结束时,小组应提交如下资料:

1)     导线测量手簿、导线略图。

2)     控制点成果表、间接高程计算表。

3)     原始数据文件、碎部点成果文件、地形图图形文件。

4)     1500 地形图一幅。

2.   个人应提交下列资料:

1)     导线计算表。

2)      实习总结。

四、    实训注意事项

测量仪器属于精密、贵重仪器,损坏或丢失仪器工具,不但造成学校和个人的经济损失,还将影响今后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实训时注意爱护仪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现将各种仪器的使用、维护常识,分述如下:

()全站仪

1.借领仪器时必须检查

1)       仪器箱盖是否关牢、锁好;

2)       背带、提手是否结实、牢固;

3)       脚架与仪器是否相配,脚架各部分是否完好,其它测量器材和附件是否齐全。

2.打开仪器箱时应注意

1)       仪器箱应平放在地面上或平台上才能打开,不要托在手上或抱在怀里打开箱子,以免将仪器摔坏;

2)       开箱后,未取出仪器前,要注意仪器在箱内各部分安放位置与方向,以免用毕装箱时,因安放位置不正确而损坏仪器。

3.自箱内取出仪器时应注意:

1)       不论何种仪器,在取出前,应先松制动螺旋,以免取出时,因强行扭转而损坏制、微动装置,甚至损坏轴条;

2)       自箱内取出仪器时,应用两只手同时分别握住基座部分和照准部分,轻拿轻放,不要用一只手抓仪器;

3)       取出仪器或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触摸仪器目镜、物镜,以免玷污,影响成像质量,绝对不允许用手指或手帕等物去擦拭仪器的目镜、物镜等光学部分;

4)       自箱内取仪器后,要立即将仪器箱盖好,以免砂土杂草等进入箱内,还要防止搬动仪器时丢失附件,箱锁和钥匙一定要注意保管;

5)       仪器箱多为薄木板或薄铁皮制成,不能承重,因此不要蹬、坐仪器箱,以免仪器箱受压、变形或损坏。

4.架设仪器时应注意:

1)       伸缩式脚架三条腿抽出后,要把固定螺丝拧紧,防止因螺旋未拧紧而造成架腿自行收缩而摔坏仪器;

2)       架设脚架时,三条腿分开的跨度要适中。并得太靠拢,容易被碰倒;分得太开,又容易滑开,都易造成事故。若在斜坡地上架设仪器,应使两条腿在坡下(可稍放长),另一条腿在坡上(可稍缩短),这样比较稳当;如在光滑地面(如水泥地、柏油路上)架设仪器,要采取安全措施,可用细绳把三条腿互相拉住,以防止脚架滑动摔坏仪器。

5.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到:

1)       防止烈日曝晒,防止雨淋;

2)       在任何时候,仪器旁必须有人看护;

3)       操作仪器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捷、准确,用力过大或动作太猛,都会造成对仪器的损伤;

4)       若仪器的某部出现故障时,切勿强力扳动,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指导教师,设法查明原因,及时进行维修;

5)       装箱前,要放松各部制动螺旋,装入箱内后,箱盖先试盖一次,在确认仪器位置正确后,再将各部制动螺旋略微拧紧,防止仪器在箱内自由转动,而损坏某些部件;

6)       清点箱内附件如有缺少,应立即寻找,然后将仪器箱关紧、锁好;

7)       使用全站仪时,必须拧紧基座上的轴座螺旋,以免照准部脱出摔坏。

6.仪器搬站时应注意:

1)       在平坦地区短距离搬站时,先检查中心连接螺旋,一定要上紧。微松照准部制动螺旋,既使万一被碰撞时,可稍转动,望远镜应直立向下安放,然后将脚架收拢,一手抱脚架,一手托住仪器照准部,尽量保持仪器直立状态搬迁,严禁将仪器扛在肩上迁移;

2)       长距离或在通行不便的地区迁站,应将仪器装入箱内再搬迁;

3)       每次迁站,都要清点所有仪器、附件、器具等,防止丢失。

 

 

 

 

实践教学管理规定

一、带队(指导)教师的职责与要求

1)执行实训大纲,实训计划,提前认真准备,完成实训工作任务。

2)实训前指导学生进行思想、组织、物质准备工作。

3)带队(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抓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与安全,以保证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实训期间应深入实训一线指导学生实训,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查学生实训态度,掌握实训进度,进行日常考核;向学生提出问题,了解实训效果;组织专题技术讨论,进行现场直观教学活动等。

5)实训过程中,要做好学生考勤,做好日常检查记录(见附表,包括学生不良现象、违纪情况、共性的实训问题、教育和解决的过程与效果等),加强过程控制。

6)实训结束前进行必要的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审阅实训报告,综合评定实训成绩;写出简要评语。最后上交学生成绩,搞好实训小结。

7)广泛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学生实训须知

1、实训期间,学生必须听从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安排,按照实训大纲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的规定完成实训任务。

2、每个学生必须自始自终参加各项工作,不得无故缺勤。实训期间,一般不准事假,由各组长严格考勤,指导教师监督,学生不得迟到早退。

3、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发扬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勤奋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顽强战斗的作风。

4、每项实训工作前,应认真阅读实训指导书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工作时要严肃认真,不得开玩笑或随意取闹。

5、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不得拖延,以免影响其它组的工作进程。

6、爱护仪器、工具,避免发生人身、仪器设备事故,每天出工、收工要求集体行动。

7、外业记录成果组内可以转抄,内业计算、成果整理必须独立完成(地形图每组至少一套成果)。

8、各组长职责:负责领借、保管和归还本组仪器、工具;负责本组的实训工作组织、计划和人员分工,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既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保证实训任务的完成。

三、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1、学生必须完成实训要求的全部任务,写好实训报告,方可参加考核。

2、实训成绩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分制评定,主要对成绩突出和表现极差的加注评语。

3、部分项目考核可灵活采取笔试、口试、答辩和实操等多种形式,对照大纲与任务要求给予成绩评定。

4、平分标准

1)完成工作量30%

2)成果的规范、整洁程度20%

3)实训态度纪律10%

4)仪器操作20%

5)出勤20%

5、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给予不及格。

1)经综合评定,分值在60分以下者;

2)因病因事缺席累计时间达实训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无故旷工累计一天及以上者;

4)在实训期间,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者;

5)经教育仍不服从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者。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综合实训报告

                                  

报告编写格式

每人编写一份实习报告,要求内容全面、概念正确、语句通顺、文字简练、图表清晰美观。报告编写格式如下:

1. 概述

实习名称、目的、时间、地点、实习任务和组织情况。

2. 测区概况

测区的地理位置、交通、居民、气候、地形、地貌等概况,测区已有成果和资料情况。

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简要叙述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中的各项主要内容。

(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控制网略图;

(2)        选点、埋石方法及情况;

(3)        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4)        导线的布设形式与等级;

(5)        观测成果质量分析。

4.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控制网略图;

(2)        选线、埋石方法及情况;

(3)        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4)        观测成果质量分析;

5. 内业计算

(1)     平面控制网的计算;

(2)        高程控制网的计算;

6.数据采集的操作及注意问题

7.提交成果

(1)    导线测量 手簿 、导线略图;

(2)    控制点成果表、间接高程计算表;

(3)    原始数据文件、碎部点成果文件、地形图图形文件;

(4)    1500 地形图一幅。

9. 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10. 实习总结。

 

 

 具体内容

 





 

 

 


  附录:观测记录计算表格

1 导线观测记录手簿

测站

测回号

竖盘

位置

水平方向值

半测回角值

各测回

角度值

各测回

平均值

斜距

斜距

均值

°   

°   

°   

°   

m

m

 

1

 

 

 

 

 

 

 

 

 

 

 

 

 

 

 

 

 

2

 

 

 

 

 

 

 

 

 

 

 

 

 

 

 

 

1

 

 

 

 

 

 

 

 

 

 

 

 

 

 

 

 

 

2

 

 

 

 

 

 

 

 

 

 

 

 

 

 

 

 

1

 

 

 

 

 

 

 

 

 

 

 

 

 

 

 

 

 

2

 

 

 

 

 

 

 

 

 

 

 

 

 

 

 

 

1

 

 

 

 

 

 

 

 

 

 

 

 

 

 

 

 

 

2

 

 

 

 

 

 

 

 

 

 

 

 

 

 

 

 

 

导线观测记录手簿续

测站

测回号

竖盘

位置

水平方向值

半测回角值

各测回

角度值

各测回

平均值

平距

平距

均值

°   

°   

°   

°   

m

m

 

1

 

 

 

 

 

 

 

 

 

 

 

 

 

 

 

 

 

2

 

 

 

 

 

 

 

 

 

 

 

 

 

 

 

 

1

 

 

 

 

 

 

 

 

 

 

 

 

 

 

 

 

 

2

 

 

 

 

 

 

 

 

 

 

 

 

 

 

 

 

1

 

 

 

 

 

 

 

 

 

 

 

 

 

 

 

 

 

2

 

 

 

 

 

 

 

 

 

 

 

 

 

 

 

 

1

 

 

 

 

 

 

 

 

 

 

 

 

 

 

 

 

 

2

 

 

 

 

 

 

 

 

 

 

 

 

 

 

 

 


导线观测记录手簿续

测站

测回号

竖盘

位置

水平方向值

半测回角值

各测回

角度值

各测回

平均值

平距

平距

均值

°   

°   

°   

°   

m

m

 

1

 

 

 

 

 

 

 

 

 

 

 

 

 

 

 

 

 

2

 

 

 

 

 

 

 

 

 

 

 

 

 

 

 

 

1

 

 

 

 

 

 

 

 

 

 

 

 

 

 

 

 

 

2

 

 

 

 

 

 

 

 

 

 

 

 

 

 

 

 

1

 

 

 

 

 

 

 

 

 

 

 

 

 

 

 

 

 

2

 

 

 

 

 

 

 

 

 

 

 

 

 

 

 

 

1

 

 

 

 

 

 

 

 

 

 

 

 

 

 

 

 

 

2

 

 

 

 

 

 

 

 

 

 

 

 

 

 

 


2 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号

实测角度(°′″)

角度改正数(″)

改正后角度(°′″)

坐标方位角(°′″)

边长Dm

坐标增量计算值(m

改正后增量值(m

坐标值(m

点号

xii+1

yii+1

xii+1

yii+1

x

y

 

 

 

 

 

 

 

 

 

 

 

 

 

 

 

 

 

 

 

 

 

 

 

 

 

 

 

 

 

 

 

 

 

 

 

 

 

 

 

 

 

 

 

 

 

 

 

 

 

 

 

 

 

 

 

 

 

 

 

 

 

 

 

 

 

 

 

 

 

 

 

 

 

 

 

 

 

 

 

 

 

 

 

 

 

 

 

 

 

 

 

 

 

 

 

 

 

 

 

 

 

 

 

 

 

 

 

 

 

 

 

 

 

 

 

 

 

 

 

 

 

 

 

 

 

 

 

 

 

 

 

 

 

 

 

 

 

 

 

 

 

 

 

 

 

 

 

 

 

 

 

 

 

 

 

 

 

 

 

 

 

 

 

 

 

 

 

 

 

 

 

 

 

 

 

 

 

 

 

 

 

 

 

 

 

 

 

 

 

 

 

 

 

 

 

 

 

 

 

 

 

 

 

 

 

 

 

 

 

 

 

 

 

 

 

 

 

 

 

 

 

 

 

 

 

 

 

 

 

 

 

 

 

 

 

 

 

 

 

 

 

 

辅助计算

 

导线示意图:


3 竖直角观测记录簿

测站

目标

盘左读数

盘右读数

指标差

各测回

竖直角

竖直角

平均值

°   

°   

 °   

°   

 

 

1

 

 

 

 

 

2

 

 

 

 

 

1

 

 

 

 

 

2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竖直角观测记录簿续

测站

目标

盘左读数

盘右读数

指标差

各测回

竖直角

竖直角

平均值

°   

°   

 °   

°   

 

 

1

 

 

 

 

 

2

 

 

 

 

 

1

 

 

 

 

 

2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竖直角观测记录簿续

测站

目标

盘左读数

盘右读数

指标差

各测回

竖直角

竖直角

平均值

°   

°   

 °   

°   

 

 

1

 

 

 

 

 

2

 

 

 

 

 

1

 

 

 

 

 

2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仪器高:   1           2            3              平均值:         

后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前视镜高: 1           2            3              平均值:         


4 三角高差计算表

测站点

 

 

 

 

 

 

目标点

 

 

 

 

 

 

斜距

 

 

 

 

 

 

竖直角

 

 

 

 

 

 

仪器高

 

 

 

 

 

 

棱镜高

 

 

 

 

 

 

球气差

 

 

 

 

 

 

单向高差

 

 

 

 

 

 

高差较差

 

 

 

限差值

 

 

 

平均高差

 

 

 

限差计算公式:

测站点

 

 

 

 

 

 

目标点

 

 

 

 

 

 

斜距

 

 

 

 

 

 

竖直角

 

 

 

 

 

 

仪器高

 

 

 

 

 

 

棱镜高

 

 

 

 

 

 

球气差

 

 

 

 

 

 

单向高差

 

 

 

 

 

 

高差较差

 

 

 

限差值

 

 

 

平均高差

 

 

 


三角高差计算表续

测站点

 

 

 

 

 

 

目标点

 

 

 

 

 

 

斜距

 

 

 

 

 

 

竖直角

 

 

 

 

 

 

仪器高

 

 

 

 

 

 

棱镜高

 

 

 

 

 

 

球气差

 

 

 

 

 

 

单向高差

 

 

 

 

 

 

高差较差

 

 

 

限差值

 

 

 

平均高差

 

 

 

限差计算公式:

测站点

 

 

 

 

 

 

目标点

 

 

 

 

 

 

斜距

 

 

 

 

 

 

竖直角

 

 

 

 

 

 

仪器高

 

 

 

 

 

 

棱镜高

 

 

 

 

 

 

球气差

 

 

 

 

 

 

单向高差

 

 

 

 

 

 

高差较差

 

 

 

限差值

 

 

 

平均高差

 

 

 


三角高差计算表续

测站点

 

 

 

 

 

 

目标点

 

 

 

 

 

 

斜距

 

 

 

 

 

 

竖直角

 

 

 

 

 

 

仪器高

 

 

 

 

 

 

棱镜高

 

 

 

 

 

 

球气差

 

 

 

 

 

 

单向高差

 

 

 

 

 

 

高差较差

 

 

 

限差值

 

 

 

平均高差

 

 

 

限差计算公式:

测站点

 

 

 

 

 

 

目标点

 

 

 

 

 

 

斜距

 

 

 

 

 

 

竖直角

 

 

 

 

 

 

仪器高

 

 

 

 

 

 

棱镜高

 

 

 

 

 

 

球气差

 

 

 

 

 

 

单向高差

 

 

 

 

 

 

高差较差

 

 

 

限差值

 

 

 

平均高差

 

 

 


点名

X

Y

H

备注

 

 

 

 

 

 

 

 

 

 

 

 

 

 

 

 

 

 

 

 

 

 

 

 

 

 

 

 

 

 

 

 

 

 

 

 

 

 

 

 

 

 

 

 

 

 

 

 

 

 

 

 

 

 

 

 

 

 

 

 

 

 

 

 

 

 

 

 

 

 

 

 

 

 

 

 

 

 

 

 

 

 

 

 

 

 

 

 

 

 

 

 

 

 

 

 

 

 

 

 

 

 

 

 

 

 

 

 

 

 

 

 

 

 

 

 

 

 

 

 

 

 

 

 

 

 

 

 

 

 

 

 

 

 

 

 

 

 

 

 

 

 

 

 

 

 

 

 

 

 

 

 

 

 

 

 

 

 

 

 

 

 

 

 

 

6 控制点成果表


考核与成绩评定表

                        综合成绩评定:       

评 定 项 目

评分标准

得分

50%

 

完成工作量(30%

90100%

2030

 

60%90%

020

60%以下

0

规范、整洁程度(20%

字迹工整、图面整洁,表达规范

1820

 

字迹欠工整、表达欠规范

618

字迹潦草、图面混乱

6分以下

50%

 

实训态度及纪律(10%

态度端正,实训认真,模范遵守纪律

10

 

表现一般,无违纪现象

510

有违纪现象

05

仪器操作(20%

熟练

1520

 

基本熟练

1015

不熟练

010

  勤(20%

全勤

20

 

缺勤两次及以下

1015

缺勤两次以上

0

 

 

 

 

教师签字            

审核人              

成绩考核标准

优:得分90分或以上

良:得分76分或以上

及格:得分60分或以上

不及格:得分60分以下

附表

实训日常考核记录

一、学生考勤

日期

姓名

 

 

 

 

 

 

 

 

 

 

 

 

 

 

 

 

 

 

 

 

 

 

 

 

 

 

 

 

 

 

 

 

 

 

 

 

 

 

 

 

 

 

 

 

 

 

 

 

 

 

 

 

 

 

 

 

 

 

 

 

 

 

 

 

 

 

 

 

 

 

 

 

 

 

 

 

 

 

 

 

 

 

 

 

 

 

 

 

 

 

 

 

 

 

 

 

 

 

 

 

 

 

 

 

 

 

 

 

 

 

 

 

 

 

 

 

 

 

 

二、日常考核记录(包括学生不良现象、违纪情况、共性的实训问题、教育和解决的过程与效果、学生突出表现等)

 

三、实训小结

 

 

关闭窗口